-
张家口市工信局搭建产需对接平台 力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张家口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近期组织召开了装备制造企业与吉利汽车专项对接会,通过招商引资和产业链协同模式,为本地企业搭建与龙头企业合作桥梁,加速全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 一、产业基础与转型挑战 张家口市装备制造业历经数十年发展,已形成涵盖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领域的产业体系。近年来,尽管在技术升级和规模扩张上取得进展,但仍面临骨干企业辐射力不足、智能化渗透率偏低等问题。公开资料显示,部分传统生产线的数字化改造率不足30%,制约了高端装备领域的突破。 二、政策引领与战略布局 2024年,张家口市明确提出以“高端、智能、绿色”为核心导向,同步推进“中国制造2025”地方实践。政策层面通过创新研发补贴、技改专项支持等方式,重点扶持企业突破关键工艺。以吉利凯悦整车项目为例,该项目作为省级重点工程,整合了沃尔沃发动机技术,投产后可带动上下游20余家配套企业协同发展。 三、对接会促成产业链协同 此次对接会上,吉利汽车张家口分公司详细介绍了整车项目的供应链需求标准,包括轻量化材料、电控系统等关键技术指标。本地30余家装备企业参与技术路演,其中6家企业现场达成合作意向,涉及精密铸造、智能焊接等领域。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有效降低了供需双方的信息壁垒。 四、智能化升级的实践路径 为破解两化融合难题,张家口市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建设5个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吉利项目将率先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其生产线自动化率预计达85%。相关配套企业可通过接入该平台,实现生产数据互通与质量追溯,整体提升区域制造业的协同效率。 五、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 对接会特别强调环保标准对接,要求配套企业符合ISO14001体系认证。张家口市依托可再生能源示范区优势,鼓励装备企业采用清洁能源生产。例如,某本地企业通过光伏改造,年减排二氧化碳超2000吨,成为绿色工厂标杆案例。 此次对接标志着张家口市装备制造业进入链式发展新阶段。通过龙头项目牵引、政策精准赋能,区域产业正逐步构建起“技术共研、产能共享”的生态圈,为京津冀高端制造走廊建设注入新动能。
2025-08-13
-
张家口市召开重大招商项目调度会 部署产业精准引资新路径
为深入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张家口市近日召开重大招商项目专题调度会议,系统总结本年度招商引资工作成效,剖析当前存在的短板与挑战,并对下一阶段重点项目引进进行全局部署。会议强调,要聚焦产业定位优化服务效能,创新招商模式破解落地难题,以更高标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锚定目标精准发力 构建招商引资新格局 会议指出,张家口市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围绕新能源、大数据、冰雪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全年累计推进重点项目百余个。通过建立"一项目一专班"机制,实现项目从对接洽谈、签约落地到投产达效的全周期服务。针对部分县区存在的项目同质化竞争、要素保障不足等问题,要求强化市级统筹,避免资源内耗。 二、创新模式拓宽渠道 激活投资增长新动能 为突破传统招商瓶颈,张家口市重点推行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飞地招商等创新模式。依托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优势,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集群入驻;借助冬奥遗产资源,拓展冰雪产业国际合作。同步搭建数字化招商平台,实现项目云洽谈、云签约常态化,今年以来线上对接企业超两百家。 三、强化问题导向机制 破解项目落地梗阻 会议特别梳理出土地指标紧张、审批流程冗长等共性问题,要求建立跨部门联席办公制度。对投资额超十亿元的重大项目实行"绿色通道"审批,探索"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将平均审批时限压缩至法定时限的35%。针对企业反映的融资难问题,推动政银企对接平台建设,协调金融机构开发专项信贷产品。 四、压实责任闭环管理 确保工作实效 张家口市明确将招商引资纳入县区年度考核体系,建立"周调度、月通报、季考评"督导机制。要求各责任单位制定项目推进路线图,对久拖不决的问题实行挂牌督办。下一步将重点督导签约未开工、开工未投产项目,确保年度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2025-08-13
-
张家口宣化区光电网产业园开工 打造多网合一技术创新高地
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招商引资取得重要突破的背景下,京张奥物流产业园区内规划占地1000亩的光电网产业园项目正式启动建设。该项目总投资达30亿元,以光电缆光电网技术为核心,实现电网、通信网、电视网等多网融合,预计建成后将显著提升区域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并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示范案例。 一、项目定位与规划布局 宣化区光电网产业园是河北省重点培育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项目,依托京张奥物流产业园区的区位与交通优势,聚焦“多网合一”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园区规划分为生产制造区、技术研发中心及配套服务区三大功能板块,未来将形成从材料加工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二、技术创新与产业价值 光电网技术通过将传统分散的网络系统整合为统一传输平台,可降低30%的综合投资成本,缩短50%的施工周期。经测算,每公里光电缆应用可减少26.28公斤碳排放,其节能效益相当于节约8公斤标准煤和20度电能。该技术已获得多项国家专利,填补了行业空白。 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超50亿元,可带动周边2000个就业岗位。宣化区将依托该项目构建“光电网+”产业生态,推动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等领域融合发展。同时,项目采用的环保生产工艺与《河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要求高度契合,将为京津冀绿色能源协同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四、区域协同发展新引擎 作为张家口市对接京津冀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产业园将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形成技术联动,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宣化区已配套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在土地供应、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保障,加速形成千亿级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目前,项目一期工程已进入基础施工阶段,预计2024年内完成主体建设。该项目的实施标志着张家口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迈出关键一步,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8-13
-
宣化区以五维对接融入京津冀 200亿级项目集群加速成型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张家口市宣化区立足区位优势,以思路、平台、产业、技术、环境五方面为突破口,全面对接京津资源,推动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宣化区累计吸引50余家京津企业和科研机构落户,2024年实施的77个重点项目中,超半数来自京津地区,总投资规模突破200亿元,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一、创新思路引领协同发展 宣化区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核心战略,编制专项规划,明确“承接转化、错位互补”的发展路径。通过建立动态需求清单,精准匹配京津产业外溢项目,例如针对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重点布局高端装备制造、绿色能源等产业。2023年,宣化区与京津两地签署战略协议12项,推动政策互通、要素流动的机制化建设。 二、多层次平台构建产业载体 依托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宣化区打造了3个专业化产业园,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0亿元。其中,京张合作示范园引进北汽福田新能源车零部件项目,形成年产值50亿元的产业集群;津冀科创园吸引天津二轻集团等企业设立研发中心,推动技术成果转化落地。此外,宣化区联合京津高校共建产学研基地,2024年新增联合实验室4个。 三、产业链协同提升发展质效 聚焦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农业三大主导产业,宣化区与京津企业建立上下游配套关系。北京金隅集团投资的绿色建材产业园,带动本地20余家配套企业升级;天津食品集团合作的冷链物流项目,年吞吐量达百万吨级。2023年,宣化区与京津企业合作项目贡献税收占比提升至全区工业税收的34%。 四、技术共享激活创新动能 通过“京津研发+宣化转化”模式,宣化区累计引进专利技术167项。在氢能领域,与北京科研机构联合攻关的燃料电池技术已应用于本地公交车队;智能制造方面,天津工业机器人企业协助宣化区传统工厂完成数字化改造。2024年,宣化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同比增长40%,研发投入强度跃居张家口市前列。 五、生态优化筑牢发展根基 宣化区实施“环境对标京津”行动,行政审批时限压缩65%,推出“一企一策”定制服务。同步推进生态共建,与北京延庆区联合开展永定河流域治理,造林绿化面积超万亩。2023年,宣化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9%,获评省级绿色发展示范区,为项目落地提供坚实保障。 当前,宣化区正加速形成“引进一个项目、带动一个链条”的集聚效应。随着200亿级项目陆续投产,区域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宣化样本”成效日益凸显。
2025-08-13
-
张家口南山经济开发区升格省级平台 主导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近日,张家口南山经济开发区正式获批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标志着该区域产业发展迈入新阶段。作为张家口市四大产业集聚区之一,该园区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与精准招商引资,已形成汽车制造、新能源等主导产业集群,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此次升级后,张家口市省级以上园区数量增至16家,进一步强化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要节点作用。 一、区位优势与产业定位协同发力 南山经济开发区地处张家口市主城区南部,毗邻京津冀交通枢纽,地理区位优势显著。园区自2007年启动建设以来,明确以汽车及高端装备制造、信息通信技术、节能环保与新能源、生物医药装备为核心产业方向,形成“四轮驱动”发展格局。其中,沃尔沃汽车发动机项目与凯悦整车制造基地的落地,不仅填补了区域内高端装备制造空白,更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超30家入驻,年产值突破百亿元规模。 二、创新驱动与绿色转型双轨并行 在省级开发区申报过程中,园区突出展现了科技创新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成效。目前,园区内企业累计申请专利超200项,建成省级以上研发平台5个,新能源领域企业占比达40%。以氢能装备制造为代表的前沿产业快速崛起,与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形成战略联动。同时,通过严格环保准入标准,园区单位GDP能耗较建设初期下降35%,获评省级绿色制造示范园区称号。 三、政策赋能与配套升级加速推进 升级为省级开发区后,园区将获得土地审批、财政补贴等政策倾斜。据悉,当地已规划新增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亿元,重点完善智慧园区管理系统和人才公寓配套。针对主导产业,专项出台《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扶持办法》,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给予最高千万元奖励。此外,京张高铁的通车使园区纳入北京1.5小时产业协作圈,吸引多家北京外溢企业设立区域总部。 四、区域经济协同效应持续释放 南山开发区的升级使张家口市形成“2个国家级+14个省级”园区矩阵,产业承载能力显著提升。2023年,全市开发区贡献了超六成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其中汽车制造业增速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未来,该园区将重点对接京津冀产业转移项目,计划三年内培育3-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打造辐射晋冀蒙的区域性高端制造中心。 此次获批既是省级层面对园区发展成果的认可,更是张家口深度融入国家战略的重要里程碑。随着配套政策逐步落地,南山开发区有望成为推动区域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引擎,为后奥运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2025-08-13
-
张家口重点产业税收支撑显著 五大行业贡献超七成财政收入
今年以来,张家口市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招商引资等措施,推动经济稳步回升。最新统计显示,前三季度全市财政总收入实现稳健增长,其中采矿、制造等支柱产业税收占比超75%,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 一、财政收入呈现双增长态势 张家口市前三季度财政运行数据显示,全部财政收入规模达175亿元,同比增幅为7.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表现更为突出,完成92亿元,增速达12.7%,反映地方可用财力的持续增强。 二、重点行业税收集中度凸显 税收结构分析表明,采矿、制造业、能源供应、建筑及房地产五大领域贡献突出,合计税收占比75.7%。这一特征与张家口传统工业基础雄厚、新能源项目加速布局的产业格局密切相关。 三、制造业升级带动效益释放 作为老工业基地,张家口近年来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加工等领域产能提升明显。税收数据印证了产业结构调整成效,制造业税收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四、能源产业贡献保持稳定 依托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项目,张家口能源生产和供应业税收规模居各行业前列。随着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推进,该领域对财政的支撑作用将进一步巩固。 五、招商引资注入新增量 全市前三季度新签约重点项目投资额同比增长近两成,引进的智能制造、大数据产业项目陆续投产,为财政收入培育了潜在增长点。政策层面持续简化审批流程,提升企业落地效率。 六、区域协同效应逐步显现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张家口承接的产业转移项目进入收获期。跨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速了资源要素流动,带动相关行业税收增长。
2025-08-13
-
张家口经开区民营经济活力迸发 创业创新平台助力产业升级
在招商引资与政策扶持的双轮驱动下,张家口市经开区民营经济呈现蓬勃发展态势。通过构建创业孵化体系、优化融资服务及培育技术创新项目,区域内市场主体数量与质量同步提升,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 一、政策赋能激发创业活力 经开区以“双创”战略为导向,出台专项扶持政策,简化企业注册流程,降低创业门槛。通过设立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平台,整合法律咨询、财税代办等公共服务资源,累计服务企业超千家。其中,垣盟中小企业服务公司获评省级示范平台,标志着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取得突破。 二、金融支持破解融资难题 为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瓶颈,经开区联合5家担保机构开展定向服务,全年提供担保贷款11.5亿元,覆盖装备制造、环保科技等重点领域。同时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引导金融机构开发“科创贷”等特色产品,企业获贷率同比提升12%。 三、技术创新培育产业动能 聚焦新能源与智能装备领域,经开区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三大技术项目入选省级开发计划:汇众翔环保的烟气监测系统实现超低排放精准管控,伊诺光学的三维可视化平台应用于智慧城市建设,安智科为的云监控系统助力新能源电网智能化。相关技术转化带动产业链新增产值超3亿元。 四、规模扩张凸显集群效应 截至统计时点,经开区民营企业总数达8721家,个体工商户突破1.2万户,双双实现两位数增长。36家规上民营工业企业贡献全区85%以上工业产值,其中3家企业年营收跨入亿元梯队,形成高端制造、信息技术等特色产业集群。 五、税收增长反哺社会民生 民营经济年纳税额14.7亿元,同比增长近9%,资金重点投向基础设施与教育医疗领域。经开区通过“以税促产”循环机制,将税收增量部分用于园区改造升级,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京津冀产业转移项目落地。 当前,经开区正围绕“产业新区”定位,加速构建“创业孵化—技术创新—规模扩张”的全周期培育体系,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可持续动力。
2025-08-13
-
张家口桥东区通航产业基地项目签约 打造京津冀航空新枢纽
张家口市桥东区政府通过招商引资与香港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正式签署通航产业基地项目协议。该项目以通用航空为核心,涵盖运营服务、产业园开发及人才培养等多领域,旨在构建辐射西北、联动京津冀的综合性航空产业生态链,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一、项目定位与规划 项目一期规划总投资20亿元,重点建设通航运营基地及配套基础设施,计划2015年投入运营。后续将分阶段推进通航产业园、枢纽港及航空学院建设,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模式。合作方香港企业将依托其国际资源优势,引入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推动张家口成为华北地区通用航空产业的重要节点。 二、区域协同发展优势 张家口市凭借毗邻北京的地理位置和空域条件,具备发展通航产业的先天优势。项目建成后,可有效承接北京通航市场外溢需求,同时开拓内蒙古、山西等西北地区市场。桥东区作为核心承载区,已规划低空飞行航线网络及起降点布局,未来将与京津冀现有航空资源形成互补。 三、产业链延伸布局 除基础运营外,项目将重点发展航空器制造维修、航材供应、飞行培训等配套产业。通用航空学院的设立预计每年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超千名,为产业链提供人力资源支撑。此外,通航旅游、应急救援等衍生服务也被纳入长期规划,进一步丰富产业形态。 四、政策支持与市场前景 该项目符合国家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方向,获得军民航空管部门政策支持。张家口市已将通航产业列入重点发展目录,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配套优惠。业内分析指出,华北地区通航市场规模未来有望突破百亿,该项目落地将加速区域产业集聚效应。 五、经济社会效益评估 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可直接创造就业岗位逾两千个,间接带动周边服务业发展。通过“通航+文旅”“通航+物流”等模式,助力张家口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此外,项目对提升区域交通效率、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具有显著社会价值。
2025-08-13
-
沈小平赴张家口调研双创双服:以制造业升级赋能高质量发展
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河北省通过“双创双服”活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近日,河北省政协相关领导带队赴张家口市调研制造业企业,强调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提升产业链竞争力,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一、聚焦制造业质量提升 调研组实地考察了张家口市多家重点企业,涵盖汽车制造、乳制品加工及消防设备研发等领域。在调研过程中,详细了解了企业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及环保措施落实情况,并提出针对性建议。调研指出,制造业是河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柱,需通过技术升级和品牌建设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调研强调,企业应主动对接国际先进标准,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产品结构。例如,汽车制造企业可通过智能化改造提升生产效率,乳制品企业需严控质量安全,消防设备企业应加强产学研合作。同时,鼓励企业拓展线上线下多元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 三、优化营商环境与政策支持 调研组要求市县两级以“双创双服”为抓手,简化行政审批流程,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吸引优质资本投资。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强化人才引进等措施,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确保项目“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调研特别指出,企业需严格执行环保标准,推动清洁生产。例如,制造业企业应升级污染治理设施,新能源企业可探索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此次调研为张家口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路径。未来,河北将持续深化“双创双服”活动,以创新赋能实体经济,助力经济强省建设。
2025-08-13
-
张家口跻身新经济百强榜单 新兴产业布局成招商引资新亮点
近日,工信部发布的《中国城市新经济竞争力百强榜》显示,张家口市首次入围全国百强,位列第98位。作为河北省8个上榜城市之一,张家口凭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成为京津冀地区经济转型的典型案例。近年来,当地通过精准招商引资,构建起以高端制造、清洁能源、数字经济为核心的产业体系,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新经济榜单折射城市转型成效 工信部对全国334个城市的新经济竞争力评估显示,张家口在产业结构优化、创新要素集聚等方面表现突出。该榜单从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维度进行量化分析,重点考察城市在培育新动能方面的实践成果。张家口的入围,标志着其摆脱传统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在新能源、大数据等领域的布局已初见成效。 二、七大新兴产业体系构建发展框架 张家口确立"大生态、大旅游、大数据、大健康、新能源、新技术、高端制造"的产业框架,系统推进供给侧改革。北方硅谷项目引进半导体材料研发企业,张北云计算基地吸引多家互联网巨头数据中心落户,吉利沃尔沃整车制造基地则带动汽车产业链集群发展。这种多赛道并行的策略,使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五年间占比提升14个百分点。 三、重点项目引领动能转换 旗帜乳业智能化工厂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全程可追溯,成为食品工业数字化转型样本;奥运场馆配套的光伏发电项目年减排二氧化碳超万吨;氢能公交系统的投运使张家口成为全国首个规模化应用氢燃料汽车的城市。这些标杆项目不仅提升产业能级,更形成可复制的绿色发展经验。 四、政策协同激发创新活力 当地出台专项政策包,涵盖土地供给、人才引进、研发补贴等环节。针对大数据产业推出"零碳数据中心"认证标准,为新能源企业配置风光电指标,通过制度创新破解资源约束。这种精准施策模式,使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五、区域协同释放发展潜力 借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张家口与北京中关村共建科技园区,承接智能制造外溢项目。京张高铁开通后形成的"1小时经济圈",加速了技术、资本等要素流动。在2022年冬奥会契机下,冰雪装备制造、体育大数据等特色产业快速成型。 当前,张家口正以入围百强榜为新起点,深化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通过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实施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持续优化新经济发展生态。这种转型实践,为资源型城市创新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路径。
2025-08-13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